早期報紙作為文學傳播媒體,記載各式文人文采。本館館藏朱西寧《鹿秦劍(下)》報紙文物,為民國63年制的機械造紙印刷油墨,因機械造紙多為木材纖維以硫酸鹽類化學處理,紙中的酸性物質(zhì)導致紙張在不當環(huán)境下難以保存,一般只有50~60年的壽命。為此類紙質(zhì)文物除酸,是減緩自然劣化、延緩紙張壽命的重要途徑。
一、報紙文物的修復過程
1.?加濕
報紙的油墨印刷媒材不易溶水脫落,故可直接起火行加濕水洗。為避免突然浸水造成吸水不平均與纖維膨脹速度不均,可能會使紙張破裂,先將報紙噴霧加濕再進行水洗,以緩和紙張纖維收吸水份的速度,以利接下來的水洗動作;也可用少許酒精稀釋水加濕,因乙醇可增加水的滲透速率。用羊毛刷輕微刷過表面,作平整紙張纖維與平均水分子的動作。
2.?水洗
水不僅可以稀釋紙張中的酸,而且還能清洗掉有害雜質(zhì),如銅、鐵離子等,這對紙張的保存是一有效積極的方法。由于報紙尺寸過大,先以無紡布夾層包覆報紙正反二面,聚酯片墊于下層托住文物后,將報紙置入清洗水槽,緩慢施壓紙張浸入水中,使降解物質(zhì)溶于水中。視文物情況可加50℃溫水,利于雜質(zhì)的溶解。固定邊緣四點靜默約10至20分鐘,待報紙完全浸濕,掀開上層無紡布,觀察紙張滲水程度與米粒黏著物軟化狀況。
3.?除米粒
從底層聚酯片托起紙張,平放于桌上。經(jīng)過水的滲透,原來干燥硬化的米粒膨脹軟化并與紙
張纖維分離。用圓頭鑷子以傾斜近平行角度夾起已軟化松脫的米粒,再用刮刀輕輕地刮除殘存的米粒。
4.?加堿
水槽加入堿水(氫氧化鈣飽和水溶液)攪拌至堿值約為pH9,再將報紙進行一次水洗清除木質(zhì)素,以堿水浸泡中和紙張的酸堿值。約2小時后水槽的水質(zhì)由清澈轉變?yōu)槠S色,酸性降解物溶出紙張外。
5.?干燥
將報紙平放在無紡布、無酸吸水紙中間吸除多余水份,上方覆蓋玻璃與紙鎮(zhèn)壓干攤平,約數(shù)
小時后更換吸水紙以加快干燥速度。干燥后的文物紙張顏色白度明顯增加。
二、紙張pH值量測
原報紙酸堿值約為pH4,水洗除酸處理后酸堿值增加為pH6.69,可知酸性物質(zhì)含量已減少,如此利用堿水溶液脫酸方法,具有既脫酸又去污作用,亦可使紙張恢復一定程度強度,以及提升其穩(wěn)定性。
內(nèi)容節(jié)選:文/羅鴻文、黃舒柔、胡筑珺,研究典藏組 攝影/胡筑珺,《替文物凈身──?朱西寧《鹿秦劍(下)》報紙除酸修護》;刊發(fā)《臺灣文學館通訊》2010年03月 第26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