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造紙業在明代基礎上繼續發展,尤以康熙、乾隆時期最為興盛。造紙作坊大多分布在南方的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安徽等省,廣東和四川次之;北方以陜西、山西、河北等省為主。原料有竹、麻、皮料和稻草等,其中竹紙產量占首位,尤其南方近山區多造竹紙。同時還出現專門論述造紙技術的插圖本專著,為前代所未見。《中華造紙藝術畫譜》由清代乾隆年間法國耶穌會傳教士蔣友仁在中國的記錄編制而成,以二十七幅水彩畫介紹了當時以手工制作竹紙的工藝流程。
清代造紙技術集歷代之大成且有所創新,各地工藝雖略有不同但都已達到較完善的地步。例如,據嚴如燿《三省邊防備覽》所載,道光初年陜南地區的竹紙制造工藝大致如下:選擇適當時節砍取水竹,經過用水浸漚,蘸石灰漿堆漚,再經過甑蒸,堿水煮,加入黃豆與白米水漿(淀粉溶液)蒸等工序,制成紙料;然后將紙料下踏槽細踏,再下紙槽攪勻,用竹簾抄造,疊壓去水,最后逐張揭起,刷貼在墻上干。如做細白紙,則在紙料入槽后加入適量的白米汁,可制成細緊的白紙。如做黃表紙,加姜黃未,即成黃色。
【相關推薦】明代手工造紙工藝及規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