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的交子作為世界上最早的通用紙幣,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。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。北宋初年,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“交子鋪戶”。約1008年,成都16家官商聯合用楮樹皮紙印刷憑證,上有圖案、密碼、劃押、圖章等印記,面額依領用人所交現款臨時填寫,作為支付憑證流通。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,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制作的卷面上,再交還存款人,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,每1000文收手續費30文。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“交子”,又名“楮幣”。這時的“交子”,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,而非貨幣。后因某些商人將鋪內資金私挪他用,導致資金不足,不能兌現,引起爭訟,聯合發行出現危機。于是宋朝官方出面,接手了交子鋪,解散了聯合商戶,設立“益州交子務”。公元1024年,官方交子正式發行,國家發行的紙幣由此發端。
在宋代,對于紙張進行砑光、砑花、涂粉、施膠、加蠟、泥金、染色等加工技術,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,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各種加工紙。其中最著名的為謝公十色箋。“謝公箋”是謝景初創意制成的藝術信箋,與“薛濤箋”齊名。宋代也曾仿制過薛濤箋。此外,宋代金粟山藏經紙也尤為名貴。浙江海鹽西南有金粟山,山下有金粟寺,寺中曾藏有北宋時的大藏經數千軸,其紙每幅背上有小紅印記“金粟山藏經紙”。這種紙多為硬黃類桑皮紙,由數層粘制而成,紙質較厚,無紋理,內外皆蠟,有些類似現在的牛皮紙,而質量遠勝之。金粟山藏經紙后來被逐漸盜出,散入民間,剝取為裝潢之用,并稱為“宋箋”。到了清代,書畫家和收藏家多喜用它作為珍貴書畫的引首。